当前位置:
【弥尔讲堂】物蓄然后知礼
发布日期:2016-10-12 来源:企划部

640.webp (2).jpg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管仲在他的《管子》一书中提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国依靠管仲的这一思想迅速成为春秋时期崛起一方的霸主。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渊源流长,关于“礼”的记载上溯三皇五帝下至我们今天,中华“礼制”经历了一个从开放到包容,从包容到僵化,从僵化到流失的过程。可以说,一部中华“礼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透过历史的光影,感知中华礼仪的人文情怀。“弥尔讲堂”第三讲“物蓄然后知礼”,9月1日下午如期举行。弥尔·天诚——陕西天诚软件有限公司数十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在青年作家孙亚军的讲解下,回顾了中华五千年礼学的发展脉络。

孙亚军老师从上古时期的礼学发展、三代之礼、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学、秦汉时期——封建礼仪的奠定时期、两宋时期中国礼学的凝固与僵化、明清时期中国礼学的流失六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礼学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影响力。随后,他认为中国礼学可以说是“盛世礼兴”“乱世礼崩”,构建一种礼制非常不容易,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对“礼”的信仰与遵循,然而要破坏一种礼制却非常容易。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法治社会、依法治国等等这些都是在构建新时期中国“礼制”的重要举措,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地参与,才能完成这一千秋大计。

“弥尔讲堂”,弥尔·天诚——陕西天诚软件有限公司为您倾力打造的一方精神的栖息地。科技越发展,越需要精神文化的熏陶,“弥尔讲堂”融通古今丰富生活,期待您的参与,让我们一起见证弥尔科技成长路上对人文精神的坚守。

物蓄然后知礼

——礼之流源

0.jpg

“礼”是什么呢?是礼节、礼貌还是礼仪?是又不全是。“礼”是一种制度,是古代治理国家用的典章,“礼”既然是典章制度,那就需要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都需要遵从。所以《礼记》中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中国向来被认为是“礼仪之邦”,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最早制定了“礼”,从而使中国的先民们向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当中,我们又对礼进行了发展,使其成为我们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礼仪”这两个字连起来,表示我们日常社交当中的一种规范行为。但是,在古代实际上“礼”和“仪”两个字是分开对待的,“礼”是制度规范而“仪”则是遵守礼的制约之后的一种体现,这两者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所以《礼记》上说: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知道了“礼”是什么之后,我们再来看古人治理国家时,都有那些礼?根据周公制礼,礼应该分为:吉礼(主要用来国家祭祀以及民间祭祀用)、凶礼(主要用来救患分灾的礼仪,分荒礼和葬礼。)、军礼(王者征讨诸侯的礼仪)、宾礼(宾客之礼,古代泛指天子与诸侯的会见之礼,今天我们叫做待客之礼。)、嘉礼(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主要包括饮食、婚娶、宴飨、庆贺等等)。而这里面,我们今后在系列讲座当中择取对我们有用的来讲。

下来,我来讲第一个问题。

中华礼学形成的条件。

今天,我们第一节关于“礼”的讲座,我用了一个题目叫做“物蓄然后知礼”,这句话出自《周易·履卦》的《序卦》当中,在整个《周易》当中“履卦”是唯一一个谈“礼”的卦,这个卦的核心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礼之用和为贵”思想,也就是“履道含和”的意思。那么,为什么要制礼呢?古人认为“物蓄然后知礼”,只有社会物质生活极大富裕的前提之下,才能够倡导文明制定礼仪。当一个社会饭都吃不饱,或者一个人生计都难以维持,让他来学礼仪那几乎办不到。生存毕竟是第一要务,这一点我们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可以得到印证,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将其称为“礼崩乐坏”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一个没有规矩的时代,弑君杀父的事情随时可以发生;第二个时代就是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乱华”,北方的游牧民族侵入中原大肆破坏中原的经济政治结构,几乎给中华文明带来灭顶之灾,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取材于那个时期;第三个时期就是五代十国,同样是一个天昏地暗的时代,这个时期军人政权频频出现,王朝的更替速度非常快,百姓生灵涂炭。中国历史上的这三个有名的时期,几乎都是中华礼乐文明停滞不前的时期。

0 (5).jpg

所以,我们说中国礼学形成的先决条件,那一定是一个仓廪殷实的年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很富有,这时候需要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其更具有文明的高度。我们不是有句古话叫“饱暖思淫欲”吗?假设没有“礼仪”的规整,人们剩下的只是一具空皮囊,古人认为人能知礼是人与禽兽最大的区别,《礼记》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所以,春秋时期的名臣管仲在他的《管子》一书中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 意思是说,仓库里的粮食充足了,老百姓就会知道礼节;人们丰衣足食了,就会懂得光荣与耻辱。

中华礼学的发展脉络

中华礼学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而且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改变和完备,可以说每一个时期的礼都有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中国的礼治思想大约经历了一个从蒙昧到认识,从认识到完备,从完备到完善的过程。下面,简单的说一下中国礼制的发展脉络,以便大家对礼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三代之礼

这里所说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个时期。中国在夏代之前的历史叫做“三皇五帝”时代,这个时代由于缺乏足够的史料记载,我们只能从历史传说中找到其关于礼的记载。在古代“五帝”当中有一个叫做颛顼的人,他是皇帝的曾孙子。这段历史在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记载这里就不多说,我要说的是这个人有“绝地天通”的本领,他是上古时期进行宗教改革的第一人,他将人神和天地分开,剥脱了平民和神的沟通的权利,只有氏族和贵族以及巫师才可以享受这样的权利。他做了两件大事即制礼和作乐,传说中他很重视礼法,规定女子遇见男子,必须赶快让路。否则就要被拉到街头,让巫师做法除去该女子身上的妖雾。同时,这个人对音乐有着极高额天赋,他能将八面来风的声音模仿出来,作出《承云之歌》来献给他的曾祖父。

颛顼之后,中国的历史走向朝向一个更为文明和更为专制的方向,禹结束了上古时期的“禅让制”传位给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夏代的文明由于历史久远,很多已经没有考证。现存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的“二里头”文化,被学者认为是夏代文明的标志。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玉器,而这些玉器就是当时使用的“礼器”,只有贵族才能够拥有的神圣之物。由于夏代和商代的历史久远,关于礼的具体记载已经很难找到。但是周代的礼治却是很完备的,我们知道“周公制礼”,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治几近完美,认为是“以国为礼”。周公旦所治的“礼”是道德与法的统一体,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诸侯的礼仪服饰、接人待物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事无巨细。周礼简而言之,就是在强调一种上下的关系,强调尊卑的关系。周公的这一次对礼的重新归整,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代朝代无论怎样更替,周礼的精神被延续了下来。

0 (1).jpg

春秋礼仪

众所周知,在东周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当中是中国“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天子已经不能够统摄诸侯国,而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社会由于连年动荡,原先的周礼的基础被彻底破坏,这段历史的混乱被《春秋左传》中全部记载。而这个时候却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子百家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儒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等各自持有学说,游说列国。这一期能够对中国几千年思想产生决定性作用的是儒家思想,孔子对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让社会回归到一个有制度可循的面貌。他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所以,孔子一生都在寻求着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的思想当中有着强烈的社会担当。他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并提出“仁义礼智信”五个复礼的标准。

——“仁”的思想核心“仁者爱人”。仁爱就是要爱一切人,而不是只爱自己。仁爱的基本就是要做好家庭之事,要懂得孝悌。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家庭才能和睦。所以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与”。

——“义”的核心思想“舍利取义”。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说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重义轻利是衡量这样人品德的基本标准。孔子一生做事情,从来不问有利无利,而只关乎是否合乎义。孟子后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提出了著名的“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思想更为激烈,我们所说的“舍生取义”就是他的主张。

——“礼”的核心思想“以礼修身”。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其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单靠行政制度来管理国家,虽然能够让人避免犯罪,但是不能使人懂得犯罪的耻辱。只有以道德来教化,又能安分守己,以礼作为行为规范,这样才能懂得廉耻之心。在践行礼的问题上,儒家主张以身作则,才能使人心悦诚服。《论语·子路》中说:“上好礼,则民不敢不敬;上好义,则民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不敢不用情”。

总结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中的“礼”,我们用荀子的一句话来概括:“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秦汉奠定封建礼教的基础

战国末年,秦王嬴政一举兼并了六国而统一天下,自此结束了中国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建立起第一个封建制的大一统的帝国——秦帝国。秦王嬴政在夺取天下的过程当中,一直依据法家韩非子的思想,韩非子的主张“以法为教”“以法治国”,他的君主专制的理论迎合了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的需要。在秦国建国不久,秦始皇便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秦始皇制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案件“焚书坑儒”,中国先秦时期大量的文化典籍几乎无一幸免,《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旨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言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秦帝国,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文化白色恐怖,不仅书不能藏、不能读,而且接二连三的坑儒事件的发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无疑是沉重的打击。秦始皇的专制势必不得人心,他的王朝只经历两世便已经灭亡了。秦帝国以思想专制取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极端的文化独裁势必导致大量民间知识分子的与其不合作,精心构建的秦帝国大厦最终没有经得起一场农民起义的考量。

秦代对中国礼制的贡献在于,他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全国的政治结构上结束了周天子的分封制,而改为郡县制,这些成为后世两千多年的封建制社会奠定了礼法的基础。刘邦经过楚汉之争之后,建立起西汉王朝,汉初从高祖到汉景帝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一直采用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让经历战争创伤的民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力,到了汉武帝时代国力逐渐增强,况且经过了汉景帝时“七国之乱”的伤痛之后,武帝需要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需要在治国理念上有所改变。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一个人物,他叫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大哲学家,他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君权神授十分吻合。什么叫“天人感应”?简而言之就是天和人是同类相通,互相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子多行不义,天就会出现异常灾害,进行谴责。这一理念对天子有所约束,让其知道敬畏之心,对民众而言加强了皇权的合法性。董仲舒在汉代继续了周礼的精神,提出了有名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观念,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一思想的提出,直接为后世封建王朝奠定了基本的人伦观念,影响非常大。董仲舒的思想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主张德教,以德化民,强调了天子的榜样作用,上行下效。

在董仲舒、陆贾、贾谊等汉代儒生的影响下,汉武帝在全国推行了“摆出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学的地位很快得到提升,迅速成为汉代治国的理念。可以说,秦汉两代是中国封建礼教的打基础的时代,很多规范从这个时期建立起来。

汉代之后中国再次进入长达数百年的战乱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家并立,加之五胡乱华,导致中国自先秦以来建立起来的礼制在北方基本破坏掉了。但是,我们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南移,北方战乱之下很多士族迁徙到南方,从而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基因有效的保存下来。比如东晋有名的王氏家族和谢氏家族。这一点在《士族的挽歌》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我要说的是这一部分人将礼制思想有效地传承下来。

隋唐时期是中国由混乱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文化上都取得了比较瞩目的成就,但是有一个缺陷唐代的文明过于开放化,过于包容化,从而导致唐代文明的盛极必衰,唐代在中国礼制思想中的建树少之又少,但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机构完善和人才建设贡献十分突出,这也是对礼的重大贡献。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后面一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两宋理学复兴下的礼制

北宋之前,中国再一次进入一个十分混乱的时期,这一时期又是长达数十年,历史把它叫做“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钱穆先生在他的《朱子新学案》的导论中说,这一时期是中国最为黑暗的时期,政权更替很快,地方割据势利层出不穷,也是一个天地蔽贤人隐的时代。公元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建立起一个脆弱的北宋王朝。

由于连年战乱,原先的儒家思想为基准的礼制已经难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也不能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价值观体系。北宋又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时代,时代摆在北宋文人面前的首要任务是需要为新兴的王朝建立起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体系,这催生了北宋理学的发展。北宋五子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们集中解决了中国儒家思想当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当然这又牵扯到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问题,我这里不讲,这里我想说在礼制方面有所建树的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张载,他祖籍河南,因父亲张迪在四川当官时,死在任上,陪同母亲护送父亲的灵柩回河南老家时,遭遇前方兵变不得已将父亲安葬在陕西眉县的横渠镇,一家人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张载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关于他的事迹在吕大临的《横渠张先生行状》和明代冯从吾的《关学编》、《宋元学案》均有记载。张载在礼制思想上回归孔孟之道,主张人要通过自身修为达到克己复礼,认为礼不仅是一种后天的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先天自有的天地之德。他在《经学礼窟·礼乐》中说:“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礼是人的天性,人只有学礼知礼才能够滋养人的德行。张载在晚年时,居横渠从洒扫庭除开始,教化人知礼行礼,凡是自己没有做到的礼,绝不要求他人去做。

第二个人是朱熹,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也是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一千多年的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同时,朱熹也是闽学的奠基者。朱熹有一个很有名的礼制思想叫做“存天理灭人欲”,听起来挺吓人的,但是我们细分析这句话有他的道理。其实这句话等同于克己复礼,只不过他将这句话充实了很多,朱熹认为饮酒、好财货、好声色、好偏安、好懒惰这些都是人欲,也就是人性的弱点,人只有克服这些人性的弱点才能更接近于完美的道德标准,也就是礼。这个标准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三纲五常。南宋在朱熹的倡导之下,女子才有了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在嫁从夫、夫死从子,女德、女容、女言、女工),三从四德的推进使得中国女子的社会地位降到了最低点。女人裹脚的习俗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

可以说两宋之后的中国礼制思想在理学的影响之下,陷入一种僵化,一种死板。礼成为压制人们思维和生活的障碍。两宋时期的理学家认为之所以中国会有多次动荡其原因就是礼乱,所以他们严格按照中国古代的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我想说两宋时期对中国儒学思想进行了开拓式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思想的青春期,但在礼制思想上却走了历史的极端,让礼成为一种教条。本来礼是用来更好的让人们生活,但在两宋之后成为人们行为的绊脚石。

明清礼制西学东进之后的大融合

明代礼制除了延续宋代的礼制思想外,同时明代中期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古老的礼制思想带来了冲击。传教士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和西方的宗教思想。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叫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他来到中国之后,除了研习中国的孔孟文化之外,就是对中国的礼制进行了调和。他认为中国人的祭祖行为是维系孝道的一种方式和西方的基督是同等重要,是不可排斥的宗教仪式。利玛窦的到来除了将中国的思想传递到西方,同时为中国带来的自然科学的改革,曾经和中国明代的官员徐光启一起编写了第一部几何著作《几何原本》。除此之外,此时来中国传教的人还有汤若旺,他将西方的很多学说一起带进中国,促使中国的儒家思想之下的礼制开始动摇。

可以说,礼制思想在两宋之后,就已经成为一种死板的教条,缺乏创新,更缺乏与时俱进。而且这种死板的礼制除了维系着中国千年的封建社会的运转之外,别无用处。清代的从康熙时代就已经意识到西学对中国礼制的破坏,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强行驱逐一些外国传教士返回。但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势不可挡,最终古老的礼制思想在没有创新的前提下,我们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

中西方思想在近代发生着激烈的碰撞,最终我们通过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礼制思想。

中国的礼制思想在经历了近代中国一百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支离破碎。

我的总结是:

1、中国的礼制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备的过程。

2、如何看待中国的礼制,我认为应该本着扬弃的观点来看。很多好的我们要继承,有问题的要抛弃。

3、中国需要礼制,需要用礼制来重新构建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但这个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0 (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