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相爱 交相利
——墨子学说的精神旨趣及现代意义
晚晴一代经学大师孙诒让先生,一生致力于“墨子学说”的研究。当值晚晴国势垂危之际,先生尝言:“以墨子强本节用,劳心苦志,该综道艺,应变持危,其学足以裨今之时局”。作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流派墨家学说,其创始人墨翟所倡导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以及墨家重实干的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016年10月20日下午,作为弥尔·天诚——陕西天诚软件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弥尔讲堂”如期开讲。继中华礼仪讲座之后,孙亚军老师带领弥尔·天诚传统文化爱好者对墨家学说中的“兼相爱,交相利”在现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了系统的了解。
孙亚军老师认为在当代弘扬“墨子精神”,首先在于墨子的实干精神,其次在于墨家的团队协作精神,再次在于墨家的融通精神。在讲到墨子“兼相爱”在企业建设的作用时,他说:“‘兼相爱‘’在构建团队精神当中要求我们,要有泛爱的精神。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要学会互助互爱,摒弃唯我自私的念头,要像墨子所说的:‘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团结互爱才能无往不胜。在讲到“交相利”时,孙亚军认为互惠互利才能永葆生机,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要跟身边的很多人交往,交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既然天下之人不为名来皆为利往,那就需要在沟通和交流当中,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达到这种利益的共赢。我们今天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看能不能合作”,其实合作就是要交相利。人与人的交相利,一定是站在双方互利、各取所需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共识。
弥尔·天诚——陕西天诚软件有限公司,不仅是国内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佼佼者,而且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着力打造“弥尔”品牌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同行业的领先者。“弥尔讲堂”承载文化的力量,让弥尔科技在发展的道路上更具内涵。
弥尔讲堂第七讲:
兼相爱 交相利
——微言大义·墨子学说的精神旨趣(一)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象横生兵荒马乱的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前后四百多年的大分裂最终在秦人的铁骑之下,完成了统一。孔子称这个时代为“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他不遗余力的致力于恢复“三代之礼”,试图用礼法来约束利欲膨胀的君王,终究因为儒家学派的温和之性无法打动诸侯的野心,终其一生未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春秋无义战”,一部《春秋左传》满载着那个时代的昏暗史。持续四百余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却又是一个大融合时期,这种融合是在相互的厮杀之中互损实力,这种融合也是在相互厮杀之中达到了共鸣。所以,春秋之时中国大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很多国家,至战国时期已经留下了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魏、韩、秦)。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越是国家混乱动荡不堪之时,越是思想极度活跃。比如东周末年持续四百余载的春秋战国时期,再比如明清易代,再比如晚清之时,这三个重要的时期被文化学者称之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节点。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中国第一批具有开拓意义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墨子、庄子等等,晚明时期则是汉民族文化遭受最为严峻的考验之时,这一时期很多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李颙等等都是捍卫传统士大夫文化的杰出代表,而晚清则是中国固有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也是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动摇。至此而后的一百余年,中国人一直在苦苦寻觅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在经过一百余年在彷徨和错乱之中,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如同今天的中国人的生活五花八门。
进入新世纪以来,复兴国学,复兴中国文化,回归大国荣耀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从民间自发的各种国学培训班、私塾、书院到国家层面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我们需要找回曾经的文化自信力,从而重塑我们的民族自信力。但是,由于相隔已久加之我们固有的文化精髓已经被破坏,复兴中国文化的道路变得尤其艰难,甚至有些人问,曾经的那些老古董复兴它有何用?现在需要的是创新而不需要守旧……面对来自各方不同的质疑,甚至是谩骂嘲笑,不得不让人感到悲愤和惋惜。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她的流失而不去寻找,不能因为她的古老而疏远甚至抛弃,不能因为她的旧貌而将她置之不理,倘若真如此我们是有负于时代。面对这样的现实,总有一批文化人赤胆忠义,以“弘道致远”的情怀身兼大任,以“舍我其谁”之勇气布道民间,他们要做的就是赋予传统的中国文化以现代的生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的生活,为中国人重建民族文化自信心捡起一把钥匙来!
那么,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墨翟及由他所开创的“墨子学派”。那么,今天讲明墨子学派的意义是什么呢?我想他的意义在于墨子的三大精神,即“兼相爱,交相利,尚节用”,这三点在任何时期都可以被视为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墨子学派的“兼相爱,交相利”在现代企业管理之中的积极作用。
墨子及墨子的学术主张
墨子,原名叫墨翟,战国时期的鲁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他本人在科学实验这一块走在了当时诸子的最前面,他是对圆和直线最早做出定义的人,他的军事思想集中体现在《墨子》一书中《备城门》《备梯》《备水》等章节。有关墨子的生平史书上记载的很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秦始皇焚书坑儒,将一些重要的典籍烧掉了。其次是墨子学派的学术思想主要代表的是平民阶层的利益,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不太适用。现在,我们了解墨子的生平只能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来获取。
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写了一本书叫做《淮南子》,这本书中说墨子的学说,最初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遂弃儒业而自成一家之言。墨子弃儒业,表面上看是他嫌儒家的礼仪制度繁琐,劳民伤财,本质上说墨子与孔子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学术方向,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有着良好的家庭熏染,所以孔子的理想在于能够是亲疏有别,长幼有序,倡导君臣父子之间有等级观念,从而更好的维系社会的安定。墨子则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他的学说是要为平民立言,比如他提出的“兼相爱”,就是要去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等级区分,倡导一种平等的爱。孔子主张人要按照等级的区分,而施以不同的丧葬之礼,而墨子则主张“尚同”和“节用”等等。
因为墨子的学术代表的是战国时期广大的平民阶层的礼仪,所以他的学术一出,便很快在诸子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与孔子的儒学形成抗衡之势。《孟子·滕文公下》中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足见墨子学派在当时的声势和规模已经是十分庞大,而杨朱之学和墨翟之学恰恰是两个相反的方向,这个后面我们再讲。
墨子学派提出了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同尚贤、天志明鬼、节用节葬、非乐非命。这些思想充满着实干主义的精神,除了天志明鬼之外,其他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比如兼爱非攻,墨子一向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心存大爱,才能无往不进,才能老有所依,社会才能大同,他身处战国混乱诸侯交战的时代,他认为造成民不聊生局面的正是诸侯国君的不义之战,所以他呼吁非攻。再比如,他主张节用反对破张浪费,是出于对民力民财的爱惜和尊重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发扬“墨子精神”的必要之处在哪里呢?
我认为首先在于他的实干精神,其次在于他的团队协作精神,再次在于他的融通精神。记得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谈到墨子精神的时候,他说在一个公司高、中、低三个层面的人,其实代表了中国的三种文化,高层是道家文化,要懂得天人合一,中层是儒家文化,要懂得识人用人,基层则是墨家文化,懂得互相帮助协作而行。
兼相爱——互助才能共荣的团队精神。
《周易》中有一个成语叫做“多难兴邦”,为什么多难才能兴邦呢?因为在大灾大难面前,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008年的大地震,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凝聚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其中很多场景令人感动。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是著名作家何建明先生写的《爆炸现场》,记述的是2015年8月12日晚发生在天津港务区的爆炸事件,作者说那一夜是天津市民空前的团结,出租车司机不顾个人安危,甚至受伤也在坚持护送重伤的天津消防队员,此种精神真的让人感动不已。墨子所说的“兼相爱”,就是提倡一种无差别忘我的大爱精神,墨子身处战国乱世,目睹了太多的以臣弑君、以子弑父的事件,墨子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不相爱”,皆自爱。所以墨子说:“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我们试想一下墨子所说的这种现象,放在一个团队里面那该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人人自爱,人人自私,人人只为自己着想,团队的领导者不爱惜成员,成员人心涣散,这样的团队很难有战斗力!因为不相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离心离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小算盘,对于一个公司而言这是知名的硬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就意味着人心背离。所以,我们说发扬墨子精神首先要懂得“兼相爱”,我们经常说“独木难成林”,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要有所建树,有所发展,没有其他人的协作是寸步难行的。一个人想在一个团队里面成长,那就必须融入到这个团队当中,作为团队协同作战的一份子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兼相爱”在构建团队精神当中要求我们,要有泛爱的精神。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要学会互助互爱,摒弃唯我自私的念头。试想一个人整天想着别人应该为我怎么样?公司应该怎样为我?而从没有想过我该如何关爱我的战友,关心公司的发展。那么,这样的人当他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望而兴叹,很难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所以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在“兼相爱”中特别提及了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在实践“兼相爱”的过程中的表率作用,墨子认为这种表率作用牵扯到人心向背的问题,也事关团队的整体精神面貌。墨子在《墨子·兼爱下》中说到两个国君之间的比较,一个是只为自己考虑,不管百姓死活,使百姓饥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养,死丧不埋葬;一个则是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使万民能够饥即食之,寒即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墨子断言:“天下无愚夫愚妇,虽非兼者,必从兼君是也。”这也正好印证了孟子的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墨子十分重视言出必行的模范作用,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自身的形象和作为,成为团队的核心和象征。墨子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这一点在今天来讲依然不过时,作为领导者要求员工做到的,其本身就应该先做到,作为领导者只有首先爱员工,员工才能付之以真情,才能营造团队中的互敬互爱的氛围。要想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在激烈的商战当中无往不胜,没有“兼相爱”的怀仁之心,是很难让团队成员为之赴汤蹈火。爱人者人恒爱之,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所以能够无畏无惧,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以毛泽东为中心的红军领导人能够做到以身作则。我们说抗战期间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面对共产党的军队时之所以会一败涂地,除了各种政治因素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兼相爱”的精神,官僚气息太严重,前方战士出生入死,后方将帅溜之大吉,这样的置战士生死之不顾的将帅又怎能打胜仗呢?
“人心齐泰山移”,能够齐人心的领导者一定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兼相爱的有德之人。何建明先生的《爆炸现场》一书中,我们会看到在震惊中外的大爆炸面前,我们的消防官兵之所以能够无畏火险,冲向火线,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批优秀的指挥官。他们在灾难来临是不计个人安危,抱着必死的决心与火灾战斗。我们听到的最多话就是他们在火灾现场那简短的语言“跟我上”,天津大爆炸虽然是一场人为的灾难,但却再一次考验了我们人民消防官兵的忠诚,他们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牺牲的一百多位消防武警战士当中有很多是身处一线的指挥官,将帅不怕死,兵奈何以死惧之?
墨子的兼相爱的主张,其内涵非常丰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代,重新构建民族文化的自信力,打造属于中国人的民族气质,这种兼相爱的精神不可或缺。对于企业而言,持此兼相爱的精神,才能塑造一支作风优良的团队,无论何时都能与企业的领导人同舟共济。
交相利——互惠互利才能永葆生机。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要和平就要遏制军事力量的膨胀,要发展就要多沟通,在沟通中创造机遇谋求共同发展,从而互惠互利。墨子在《兼爱》中说:“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讲,交相利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而言,其学说也是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孔子的学说里面有老子的思想,孟子的学说里面有孔子的学说,庄子更是兼容百家而为己用,墨子也同样汲取了孔子思想当中的“仁义”进行发挥。佛教文化传至东方之后,也是在交相利当中融汇了中国思想从而发展了禅宗在东土的传播,兴盛于两宋之时的理学思想也是在交相利当中汲取了佛教、道教等思想之后,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新的阐释。所以,我们说中国文化五千年来从未间断,其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汉民族强大的包容汇通之力,才使得文化的基因生生而不息。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不懂得交相利就会形成自我膨胀自我满足,从而与世界发展隔绝,必将被淘汰。中国近世百年发展的历史就已经充分证明了没有交相利的包容精神、共赢精神其民族发展必然收到限制。中国人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从正式正眼看世界,让古老的东方文明和先进的西方文明进行交融和沟通,可这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这两种文明根本不在一个对话的平台上,所以中国人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苦苦探索,就是为了寻找东西方文明共赢的平台。从现在的发展来看,国家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这种交相利的体现,“一带一路”建设通过重新打造丝绸之路,让沿线各国人民通过这一互惠互利的大政策下,相互合作相互受益。
从小的层面来讲,一个人或是一个企业的团队发展同样需要这种开放包容的交相利的精神。古人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人在社会上生存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自由人,因为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要跟身边的很多人交往,交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发展。既然天下之人不为名来皆为利往,那就需要在沟通和交流当中,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达到这种利益的共赢。我们今天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看看能不能合作”,其实合作就是要交相利。人与人的交相利,一定是站在双方互利、各取所需的基础上才能达成共识。然而,现实当中我们看到很多人不懂得舍利与人,与人合作与人说话,从来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出发,殊不知推己及人的道理,这样的合作注定不能长久。墨子正是看到了战国时期的那些背信弃义的人和事,从而认为:“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交相利和交相恶,在一个团队的发展当中呈现出两种风貌。一种是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各有所承担,从而互惠互利;一种则是由于种种缘由,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每个人心存芥蒂,甚至在共同利益面前互相拆台,进而影响团队的发展。后面这种情形,我们都不愿意看到,但它确实存在于很多团队当中。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交相利呢?
我想至少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以及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共同目标,这是交相利的前提。当确定了这一前提之后,还需要一个以身作则的团队领军人物,这个人物很重要,他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团队的质量和作战能力,《淮南子·道应》中记载了战国时期楚平王的孙子白胜公的一段故事:“白公胜得荆国,不能以府库分人。七日,石乙入曰:“不义得之,又不能布施,患必至矣!不能予人,不若焚之,毋令人害我!”白公弗听也。九日,叶公入,乃发大府之货以予众,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因而攻之。十有九日而禽白公。夫国非其有也,而欲有之,可谓至贪也;不能为人,又无以自为,可谓至愚矣!譬白公之啬也,何以异于枭之爱其子也?故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也就是说,这个领导者不能贪得无厌,须有仁义之心。有了这样一个核心人物之后,就需要有一些做事情的干将,上行下效领导人的领导风范直接影响到做事的效果,《墨子》一书中也说道:“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土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馀,越王击金而退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墨子》一书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对于我们而言,读古人书须有慧眼,择取有用的思想加以发挥,才能正大。“兼相爱,交相利”只是告诉我们一支优秀的团队需要怎样的气度和情怀。那么,墨子十分重视领导者的修为,只有高素质的领导者才能带出一支像样的队伍来,下一节课我们看一下在墨家学说当中如何打造高素质的领导人才。